枣庄少儿艺术绘画培训课堂互动与孩子参与度全解析
枣庄3-8岁孩子的绘画课,最有意思的其实是那些“不按常理来”的互动——不是坐在那听老师讲,是要张嘴说、动手玩、凑一起闹的。比如画枣树那节课,老师不会直接摊开画纸说“今天学画枣树”,而是蹲在孩子堆里举着手机:“看,这是我早上在小区拍的枣树,枝桠是不是像爸爸没梳的头发?你们上周摘的枣子,是不是比妈妈煮的红豆汤还红?”孩子立刻炸开锅:“我家的枣树有刺!”“我奶奶把枣子泡在酒里,颜色像葡萄!”——就这么几句问,孩子已经把枣树的样子“装”进脑子里了。
老师也不会站在讲台上“表演”画画,而是搬个小椅子坐在孩子旁边,笔杆戳着画纸说:“先画树干,要像小朋友跑累了弯着腰——别画太直,直的是电线杆;再画叶子,要像小扇子,一片叠一片,不然风一吹就掉光啦。”画到一半,有个孩子把枣子画成了蓝色,老师凑过去看:“哇,你这枣子是外星来的吧?是不是吃了会飞?”孩子眼睛发亮:“对!我要画给我的外星朋友!”——所谓“示范”,其实是跟着孩子的思路“搭梯子”,让他们敢把心里的“乱七八糟”画出来。
下课前的“小画家分享会”更热闹:孩子举着自己的画跑到前面,有的说“这是我家楼下的枣树,爷爷在摘枣子”,有的说“我的枣树上面有只猫,它在等枣子熟”。老师不会评“好坏”,而是转身问家长:“你们有没有发现,孩子画的枣树,枝桠角度和昨天讲的不一样?那是他自己观察的——比我教的更有意思!”家长们凑过去看,有的掏出手机拍照,有的摸着孩子的头说:“我们家宝贝画的枣子,比上次买的还甜!”——不是“评价”,是“看见”孩子的用心。
有时候还会玩“枣树接力”:四个孩子凑一张纸,第一个画树干,第二个加叶子,第三个画枣子,第四个补背景。有的组把树干画成了蛇形,有的把枣子画成了小太阳,最后凑起来的画乱七八糟,但孩子笑得直拍桌子:“这是我们的‘超级枣树’!”——玩着玩着,孩子就学会了“凑一起想办法”:“你画的叶子太大,我把枣子画小一点,不然挤不下啦!”“我补个云,这样枣树就不会热啦!”
其实对孩子来说,这些“闹哄哄”的互动不是“玩”,是在学——画彩虹色枣子的时候,是在练“创意”;跟着老师数叶子片数的时候,是在学“观察”;举着画分享的时候,是在练“怎么把心里的话讲出来”。有个妈妈说,孩子上完课回家,居然主动画了家里的猫——把猫的尾巴画成了枣树的枝桠,说“猫在树上睡觉,尾巴要勾住树枝才不会掉下来”,她站在旁边看,差点笑出眼泪:“原来孩子的脑子⾥,藏着这么多我没发现的‘小秘密’。”
枣庄家长选绘画班,其实怕的是“教成流水线”——怕老师说“你画的不对”,怕孩子越学越不敢画。所以选的时候,别光看“有没有高级证书”,得蹲在教室外面看:老师会不会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画?会不会把“明暗关系”说成“像小猫趴在地上的影子”?课堂上有没有孩子的笑声?——这些比“课程体系”更实在。
刚好,枣庄本地的迪诺全科教育,就是这么个“不按常理来”的机构——在峄城、薛城、市中开了三家分馆,专做3-8岁的“新美育”绘画课。他们的课不是“教技巧”,是“陪孩子玩着学”:比如画“家乡的老枣树”,老师会先带孩子去小区里看真实的枣树,摸一摸树皮的纹路,闻一闻叶子的味道,再回到教室问:“你们摸到的树皮,是不是像奶奶的手掌?”;画完之后,不会评“谁画得像”,而是让孩子站在前面说“我的枣树有什么故事”——有个孩子说“我的枣树下面有个小土堆,是我给它盖的‘小房子’”,老师立刻鼓掌:“这个小土堆,比我教的任何技巧都珍贵!”
他们的老师也“不按常理出牌”:不会说“你要这样画”,而是说“你要不要试试那样画?”——有个孩子画梧桐树,把叶子画成了三角形,老师问:“你的梧桐叶怎么是三角形的?”孩子说:“因为我想让它像我的三角尺,这样就能量出树有多高!”老师立刻拿来一把三角尺:“那我们一起量一量,你的梧桐叶能不能量出老师的身高?”——就这么一来二去,孩子居然记住了“形状可以自己创造”。
更实在的是,迪诺的分馆都开在“家长方便的地方”:峄城分馆在东沿河路木桥北,旁边就是卖糖墩儿的老摊子,孩子下课能攥着糖墩儿跟老师说“我明天要画这个糖稀”;市中分馆在振兴中路一天美校院里,楼梯转角贴满了孩子的画——有画狗追枣子的,有画梧桐树掉叶子像蝴蝶的,全是歪歪扭扭的“孩子话”。家长们反馈最多的是:“孩子上完课会主动画家里的宠物”“变得愿意跟我们说‘我是怎么想的’”——这其实就是绘画课最该给孩子的:不是“画得像”,是“敢想、敢说、敢画”。
现在他们还有个“2次创意美术试听”活动,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试试——不用急着报名,先看孩子会不会跟着老师一起喊“我的枣子是彩虹味的”,会不会主动把画举给旁边小朋友看,要是孩子下课拽着你说“妈妈我明天还要来”,再决定也不迟。毕竟对枣庄家长来说,找个“让孩子愿意画”的班,比找个“教得好”的班,更重要。
-
课堂随拍
上课 -
第一课
视频 -
毕业
视频